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详细

应对老龄化挑战,共绘老年医学新蓝图 中国医师协会2025老年医学科医师年会在深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03

“银发浪潮”席卷中国,如何让3.1亿老年人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不仅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时代命题,更是摆在老年医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1031-112日,中国医师协会2025老年医学医师年会在深圳顺利举行。这场为期三天的学术盛会,国内外老年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怀揣着共同的使命,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展开了一场高密度、前瞻性的思想碰撞,共同探讨老龄化的应对之道,共谱我国老年健康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次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主办,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承办广东省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深圳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协办深圳市卫生健康委领导中国医师协会广东省医师协会、深圳市医师协会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老年医学领域的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学生等近千人参会。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总干事施红教授主持开幕式。

 

 

Part 1.

开幕式领导致辞

 

1.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会长 奚桓

 

 

奚桓教授对所有与会领导、专家、同道们的到来和对老年医学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致以感谢。他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国家战略,这是党和国家赋予老年医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规划建议老年医学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我国老龄化加速发展,要加强老年医学的队伍建设,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多的健康需求,为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老年医学队伍应尽的力量和智慧。

      

2. 中国医师协会老年科医师分会常委、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院长 梁真

 

 

梁真院长作为承办方代表,对学界泰斗、专家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用短短的26年实现了快速发展,连续6年跻身于“国考” A +的行列,形成“一院三区”发展格局,全面进入集团化发展阶段。她表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圳虽为年轻城市,但在现代老年医学服务模式、老年综合评估、生前预嘱的立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积极未雨绸缪。本次年会作为一次高水平学术盛会,将通过多学术分会场联动,凝聚全国智慧,共同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3.深圳市医师协会会长 钟山

 

 

钟山会长指出,深圳市医师协会致力于强化医师终身教育,提升临床素质,为老年医学发展筑牢人才基础。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安宁疗护实践,让老年健康管理扎根社区,体现了保障老年人美好晚年生活的追求。面对老龄化挑战,协会期待与全国同行交流,深化跨区域合作,借鉴先进经验,让创新成果惠及广大老年群体,共同推动深圳老年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4. 广东省医师协会秘书长 罗艳琼

 

 

罗艳琼秘书长指出,让我国亿万老人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是医务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和心愿,本次年会如同“桥梁”与“支点”,既能汇聚全国老年医学精英的智慧,又能交流新知、共享成果,共同托举和推进我国老年医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5.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张存泰

 

 

张存泰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祝贺年会召开。他指出,今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医师年会都在大湾区召开,充分显示了大湾区经济实力和老年医学发展的水平。两个分会的人员交叉、内容互补,期待两会协作,深化老年医学在科研、教育、政策等领域的整合,为应对老龄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共同携手推动我国老年医学事业的发展。

 

6.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周丽萍

 

 

周丽萍副主任表示,深圳是一个年轻城市,平均年龄32岁,60岁以上人口94.07万,但随着建设者老龄化及随迁老人增加,预202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49万,深圳将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老龄化的来临,她用一组详实数据描绘了深圳正时间差,积极“未雨绸缪”,全力构建“10分钟居家养老圈”、“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圈”等多层次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医养融合”的“深圳方案”,大力推广“党建+智慧养老”等创新模式,努力朝着“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深圳智慧。

 

Part 2.

主旨演讲部分

 

第一环节: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张蔷教授,西京医院 王晓明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 覃铁和教授主持

 

 

1.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  顾东风教授

 

 

顾东风院士,以“老龄化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挑战与科技应对”为题,从我国老龄化现状、心血管疾病负担、管理策略、科技创新等维度,系统性地剖析了当前中国在心血管疾病(CVD)防控领域面临的多重严峻挑战,并全面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利用科技创新应对挑战的重大成果和。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严峻,面对年轻群体发病率上升与老龄化叠加双重压力破局关键在于科技创新AI心电图诊断敏感性已超越人工,可穿戴设备助力老年人居家健康管理未来需构建多层次防控体系,通过大数据、风险预测模型等技术赋能,应对心血管病挑战实现健康中国目标。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李小鹰教授

 

 

李小鹰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我国心血管病流行与诊疗现状(2024围绕中国心血管疾病(CVD)的流行现状、老年人群诊疗挑战及防控策略展开深入分析,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学术研究,为应对老龄化背景下的心血管健康问题提供重要见解。指出,老年人群CVD具有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的特点,随着身体机能衰退,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使得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更加复杂,需要突破单科诊疗模式,推动多学科融合,加强对共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升老年CVD综合诊疗水平。

 

3.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王建业教授

 

 

王建业教授以加速老年医学科建设,多措并举促进健康老龄化为题,深入剖析老龄化下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挑战,提出加强老年医学科内涵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服务模式是核心路径。主张通过标准化师资培训体系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创新服务模式,比如社区-医院联动,以学科建设支撑健康老龄化战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区域医疗压力,为老年医学科的未来发展锚定了战略方向

 

第二环节:上海长海医院 拓西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保志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田文教授进行主持

 

 

4. 广东省医学会 姚志彬教授

 

 

姚志彬教授让人文照亮医学主题授课。他从人文的定义、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医学的现实图景与困境、走出现代医学困境的途径、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医学科学持续发展,面临着技术边界、高昂成本、医生角色定位等困境,人文精神是医学本质回归的关键倡导医生通过阅读、写作、艺术修养等方式提升人文素养,以生命敬畏重塑医患关系,使医学成为有温度的关怀实践

 

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张存泰教授

 

 

张存泰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免疫衰老与老年相关疾病”。从获得2025年诺贝尔奖的三位免疫学家的研究成果入手,深入剖析免疫衰老的原因、表现、与多种老年疾病发生的关系、干预措施等等。当老年人自身的机体功能逐渐衰退时,人体免疫系统也会随之发生结构改变和功能减退,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临床上称之为“免疫衰老”。T细胞功能衰退是免疫衰老的核心标志,而免疫衰老是老年感染与慢性病恶化的核心机制,需要早期干预提出综合干预策略通过营养、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调整增强免疫力,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6.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冷晓教授

 

 

冷晓教授以Towards Human Healthspan(人类健康长寿的最新进展)为题,站在全球背景下,全面深刻探讨了全球老龄化挑战、衰老的科学机制与研究前沿,再结合具体研究实践,深入探索了衰老与免疫重塑的关系。提出,要利用科学手段深入理解衰老机制,并积极干预,目标不仅是延长寿命,更是要最大限度地延长人类的健康寿命,最终实现高质量的长寿人生。

 

3. 第三环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梁真教授进行主持

 

 

7.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华震教授

 

 

华震教授分享的主题为老年疼痛规范化管理指出,老年慢性疼痛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在老年疼痛中,癌症惠者中的癌痛发生率高,我国癌痛管理水平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合理用好药物是癌痛治疗的关键。未来需要多方合力,从管理层面提高药物监管效率和质量,从社会层面推动癌痛知识普及、创造创新癌痛社区和居家治疗新模式,从医疗机构层面加强癌痛诊疗单元和多学科诊疗体系建设等,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本次年会设置了一个主旨会场、十六个分会场及多项配套活动,内容覆盖老年医学临床、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等方方面面成功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分享了学科建设经验、前沿探索、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更凝聚了广泛的行业共识,是一场学术的盛宴

大会的圆满完成,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与会专家们带来的真知灼见,必将转化为推动学科发展与临床实践的强大动力,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健康老龄化”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老年医学界正以更加团结、自信、创新的姿态,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