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首个运动损伤康复辅具标准数据库 民政部康复辅助器具重点实验室落地深圳
2025年5 月17日,在深圳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骨科康复学术会议暨华裔骨科学会骨科康复专委会第六届专题研讨会上,民政部康复辅助器具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该实验室将利用“AI+3D 打印”技术研发智能化康复辅具,构建中国首个运动损伤康复辅具标准数据库。
该实验室的成立对深圳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加速推进产学研用全链条生态的建设。也标志着我国康复医学与运动科学深度融合迈入新阶段,将为破解康复辅具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自主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用“AI+3D 打印”技术研发智能化康复辅具
在揭牌仪式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中心主任、民政部康复辅助器具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新涛介绍,实验室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突破3D打印轻量化生物材料、精密传动、智能传感、AI 运动分析算法等关键技术瓶颈;二是通过多模态传感器实时采集患者运动数据,构建中国首个运动损伤康复辅具标准数据库;三是联合大湾区医疗机构打造智能辅具临床试验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
实验室将以“突破核心技术、制定行业标准、服务社会需求”为使命,以“AI算法+ 3D 打印”为核心技术,聚焦运动损伤、青少年足脊健康、老年康复、残障功能重建等多个关键场景和需求,积极开展智能化辅具研发,构建“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生态,加速智能辅具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深入社区的进程,让更多有需求的人群受益。
未来,实验室还将发起 “康复辅具公益万家行” 计划,联合民政、残联、公益机构等为弱势群体免费适配辅具,真正将技术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
建设康复辅具“产学研用”全链条生态
以深圳市体育医院建设为契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中心实现了“运动创伤、运动康复、运动处方、体卫融合、科研转化、运动科普”六位一体全领域快速发展,成为国内运动医学全面发展的示范学科,科室强化科研转化与学科交叉平台建设,通过建设深圳市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概念验证中心,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运动医学创新转化中心。
张新涛表示,此次承建民政部康复辅助器具重点实验室,将以“精准评估-个性化适配-智能化干预”为核心,推动运动医学与康复辅具的科研转化与临床实践,助力功能障碍者重获生活能力,为老龄化社会与全民健康提供科技支撑。
“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康,从老龄化社会到慢性病管理,康复辅助器具是连接医学与生活的桥梁。它不仅是功能代偿的工具,更是重塑生命尊严的科技载体。”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部主任李立峰表示,此次民政部康复辅助器具重点实验室的落地是在国家《“十四五” 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指引下积极践行 “增强优质供给、完善适配服务” 要求的生动实践。
深圳市民政部副局长吴远翔指出,在国家战略布局与地方产业规划协同推进的大环境下,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他明确要求推进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加速创新产品研发与生产,增强优质供给能力,同步提升服务质量,并鼓励开展公益性适配项目,支持医疗康复机构完善适配服务体系。
深圳市是全国首批12个康复辅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地区之一,康复辅具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此次实验室的落地恰逢国家政策与地方规划协同推进的关键机遇期,而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实验室的重要使命。
作为深圳市唯一一家民政部重点实验室,深圳和医院将支持实验室充分利用深圳产业集群优势,聚焦3D打印材料、智能传感、生物力学等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医工结合、医企合作,加速“临床需求-研发创新-产业落地”产学研用全链条生态建设,助力深圳卫生健康事业和康复辅具产业高质量发展,用科技点亮康复人群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