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多中心循证研究、AI加持“运动处方” ——北大深圳医院推动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规范标准化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守护神"。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膝关节较常见而又严重的运动损伤之一。每年,我国大约有20万患者发生前交叉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过顶位重建(OTT)技术作为近年新兴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式,其规范化、标准化开展备受关注。
3月29日,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中心主办的“前交叉韧带过顶位重建(OTT)技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国内外顶尖专家共议骨科运动医学创新方向。会上启动国内首个OTT技术国际多中心循证研究,并发布首款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人工智能运动处方辅助决策平台,为运动损伤防治提供新范式。
前交叉韧带损伤 术后仍有约30%患者难以重返运动
篮球场上急停跳投的瞬间,滑雪道转弯的惊险时刻,甚至广场舞的一个旋转——膝盖突然传来"啪"的脆响,仿佛被抽走了全身力气。这很可能就是被称为"膝关节守护神"的前交叉韧带在发出“警报”——前交叉韧带(ACL)损伤!
根据临床医生的不完全统计,每10位运动损伤的就诊患者中,就有5-6位可能是运动员或者运动达人,受伤主要是因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不足和运动技术动作的错误或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足引起。更令人揪心的是,即便经历手术,仍有接近三成的人再也无法重回运动赛场。
OTT技术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式,以其术中操作简单、术后稳定性强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但是,据北大深圳医院运康中心张新涛主任介绍,前交叉韧带临床治疗当前也面临两大痛点:一是手术技术多样但缺乏统一标准,如传统解剖位重建与新兴过顶位重建(OTT)技术适应症不明确;二是术后康复方案差异大,患者重返运动率仅达75%。
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 助力OTT技术规范标准化
为了促进前交叉韧带过顶位重建(OTT)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开展,此次会议聚焦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问题,
汇聚国内外的基础和临床专家,围绕韧带生物力学与组织再生机制等前沿课题展开讨论,推动OTT技术从“经验化”向“精准化”迈进,为临床实践注入科研创新的灵魂。
此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中心联合意大利利佐利骨科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北医三院与华山医院等国内外12家运动医学机构正式启动“前交叉韧带过顶位重建技术国际多中心循证研究”。
该研究将基于前交叉韧带重建OTT技术与经典解剖术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术后稳定性及长期功能恢复数据对比,构建ACL重建术式选择模型。“这是中国运动医学首个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国际多中心研究。通过多中心协作模式,可以整合各大医院的临床经验与数据,并为后续的治疗标准制定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期待通过循证医学证据推动治疗规范化,为患者提供更优解决方案。”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陈世益教授表示。
AI加持“运动处方” 打造体卫融合“深圳模式”
第十五届全运会今年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当前深圳也正在加快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目前,依托北大深圳医院与深圳市新华医院建设的深圳市体育医院已正式揭牌,在此次研讨会上,特邀了意大利的国际著名运动医学专家Stefano Zaffagnini教授、深圳市“三名工程”运动医学首席专家陈世益教授与香港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容树恒教授等专家作为深圳市体育医院智库专家,并带来了前交叉韧带OTT技术和人工韧带重建技术手术演示。
北大深圳医院梁真院长表示,“各位智库专家在运动损伤治疗、康复医学与运动科学等领域的深厚造诣将为深圳市体育医院诊疗水平提升、科研攻关突破及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借助人工智能,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中心携手企业式发布国内首款基于Deepseek大模型训练的人工智能运动处方辅助决策平台。基于Deepseek大模型构建,能深度整合患者SOAP病历、多模态运动处方数据及运动评估结果,通过AI算法可秒级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极大地缩短了医生决策时间,提升诊疗效率。
本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实现AI动态评估,能快速精准解析患者体成分、运动耐量等关键指标,结合物联网实时数据传输保障评估的客观性。居家康复闭环系统整合跟练视频与AI实时反馈功能,可同步监测患者动作规范性及心率数据,依托智能设备构建医患远程协同管理,有效提升康复依从性。
目前,该平台已在肌肉骨关节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及肥胖等慢性病群体的治疗与康复中投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未来,其应用场景还将进一步拓展至更多社区医院和家庭,依托该平台,将成功助力打造出覆盖“医院-社区-居家”三级诊疗的体卫融合“深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