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成功开展深圳市首例肿瘤类器官指导下的晚期甲状腺癌精准治疗
2025年伊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李朋医生团队在晚期甲状腺癌治疗领域取得成功。团队通过肿瘤类器官培养联合药敏实验技术,为一名33岁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筛选出精准有效的靶向药物,成功实现肿瘤降期降级并完成根治性手术。这是深圳市首例通过该技术指导晚期甲状腺癌精准治疗的案例,标志着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针对晚期甲状腺癌个体化治疗迈入新阶段。
晚期甲状腺癌治疗困境亟待破解
甲状腺癌虽整体预后较好,但仍有约10%患者因肿瘤侵犯气管、食管等重要器官、发生远处转移或反复复发失分化而陷入治疗困境。此类晚期患者常面临无法手术切除、碘治疗无效及放化疗不敏感等问题。传统靶向药物仅凭经验选择,有效率不足20%,亟需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类器官技术开启精准治疗新路径
李朋医生团队采用的肿瘤类器官培养技术,通过体外3D重建患者肿瘤微环境,结合高通量药敏检测,可快速筛选有效药物。临床数据显示,该技术指导下的靶向治疗有效率提升至60%,为晚期患者创造了手术机会。此次治疗的患者肿瘤达6×4cm,已侵犯气管、食管及喉返神经。经检测锁定多纳非尼为敏感药物,用药3疗程后肿瘤显著缩小,最终成功实施根治性切除。
专家呼吁推广精准医疗模式
这项突破不仅挽救了个体生命,更为晚期甲状腺癌治疗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李朋医生表示:肿瘤类器官技术能最大限度模拟体内药效,避免无效治疗带来的身体负担和经济损失。团队成员陈栋博士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甲状腺癌类器官的中国学者,团队已经建立超过100例的甲状腺癌类器官样本库,包括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未分化癌、甲状腺癌淋巴结和肺转移模型等。未来将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优化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精准医疗。
目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已将类器官药敏检测纳入晚期甲状腺癌标准诊疗流程。随着技术的完善和推广,预计将有更多难治性肿瘤患者通过"体外试药"找到生命转机,实现从"不可治"到"可治"的跨越。为晚期甲状腺癌的治疗带来希望和曙光。
病例简介
l 33岁男性,左侧甲状腺癌,肿瘤大小6×4cm,侵犯气管、食管和喉返神经。
l 经肿瘤类器官培养+药敏实验筛选出敏感药物多纳非尼。
l 服药3疗程后,肿瘤长径缩小1cm,短径缩小0.5cm,顺利行了手术切除。
用药前 |
用药第1疗程 |
用药第2疗程 |
用药第3疗程 |
|
|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乳腺甲状腺外科李朋医生团队成员:
李朋博士,苏曦博士,陈栋博士,韦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