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速成SCI病例报告? 这场科研讲座干货满满…
中心实验室
郭新 张芳婷
缺数据、缺经费、不会统计、写作发愁?没关系,对临床医务工作人员,丰富的病例就是身边触手可及的SCI宝库!8月21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极具实战价值的讲座“随手捡起身边的论文——SCI病例报告速成”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开讲。
图1:杨光博士“随手捡起身边的论文——SCI病例报告速成”讲座
珍贵的科研素材并非远在天边,而是蕴藏在每日经手的每一个特殊病例之中。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肾内科杨光博士带领大家从全新角度出发,运用一套高效方法,实现从零基础到快速成文的飞跃,让Case Series成为科研入门金钥匙,将临床所见转化为学术成果,实现从0到1的突破(图1)。
"1500字,0基础起步,3个相似病例就能组成Case Series,1天速成!"杨光博士开场便抛出这个让人振奋的概念。讲座直击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科研痛点,讲解如何提升病例报告可信度、篇幅和内容,旨在满足完成学业要求、评聘职称的需求,甚至提供冲击顶刊的思路与方法。
什么样的病例值得写?杨光博士精辟总结三大黄金方向:罕见病例、疑难杂症、创新性诊疗方案。只要通过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报告、影像学资料……这些每天都在接触的临床素材,就可成为一篇SCI的起点(图2,3)。讲座通过实例,讲解填空模板式SCI论文写作框架,包括“标题(关注点+诊断或干预+论文类型)、摘要、引言、病例陈述(个人情况+病史+诊断+干预+结局+随访+反馈)、讨论以及结论”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并对各部分的关键要点逐一进行了剖析。这套解决方案让在场听众豁然开朗,原来小病例也能通过巧妙构思,成为完成学业要求、评聘职称的优质科研成果,甚至建立个人学术标签。
讲座结束后,参加者踊跃提问,就Case Series研究如何保证科研诚信等问题与杨光博士进行了交流 。杨光博士指出,科研诚信是底线,需伦理先行为之保驾护航。他强调,每份病例都要仔细核对临床资料原始数据,并独立建档。同时,伦理审查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在研究开始前获得伦理批准,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原则。
真正的科研智慧,从来都深植于临床实践的土壤。本次讲座干货满满,播下的是一颗“俯身拾珍”的种子,更是一种“临床即科研”的信念,参与培训的人员也收获满满,为自己的SCI之路学习了更多实用技能。
图2-3:实例讲解该如何选题、收集资料、写作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