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锐教授核医学分子影像精准诊疗团队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核医学科2022年引进(第八批)高层次医学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安锐教授核医学分子影像精准诊疗团队。通过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安锐教授核医学分子影像精准诊疗团队,双方着重在神经退行性疾病(AD和PD)的分子影像诊断、正电子显像在肿瘤的精准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应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危险度分层、甲状癌核素诊疗一体化等4个方面开展医教研全方位的合作,使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核医学科达到全国知名、华南领先的水平。引进团队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时也是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湖北省核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国内首个放射性药物研发应用中试基地挂靠单位,连续8年复旦专科排名全国第二。医疗方面,科室在多模态影像对疑难病例诊断、核素治疗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科研方面,承担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类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3项、科技部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面上和青年项目41项,部省级课题20余项。在教学方面,每年承担包括研究生、临床医学7、8年制、本科生及住院医师规培等教学任务,担任全国本科生、研究生及八年制规划教材《核医学》主编,湖北省一流线上课程《核医学》MOOC课程负责单位。
主要研究方向:
1、 神经退行性疾病(AD和PD)的分子影像诊断研究方向
2、 正电子显像在肿瘤的精准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应用研究方向
3、 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危险度分层研究方向
4、 甲状腺癌核素诊疗一体化
主要研究人员: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6),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同济医学院副院长、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核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德医学协会副理事长兼核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等,担任《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副主编。曾任湖北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第6、7届),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第8、9、10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第7、8届)、《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第10届编委会副总编等。从事核医学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及培干等工作40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参加20余部教材和大型专业参考书的编写工作,其中包括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八年制教材《核医学》第3版和第4版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材《核医学》第9版主编。
专业特长:神经和肿瘤分子影像、单光子显像临床应用。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2),湖北省核医学质控中心主任。曾任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分子影像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曾任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副总编辑等。从事核医学工作近50年,先后获得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湖北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中国医师奖、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等荣誉称号。发表学术论文320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项等;申请技术发明专利4项;主编学术专著或教材18部,副主编18部,参编28部,并先后担任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八年制国家级《核医学》教材主编和主审;培养核医学研究生80余人,其中博士生36人,培养博士后2人。
专业特长:在核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甲状腺疾病的诊断、肿瘤疾病的PET/CT诊断与疗效评估、冠心病核医学影像诊断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国家卫生健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影像系副主任,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核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EJNMMI 副主编,Frontier in Medicine 客座副主编,Mol Pharm 编委,EJNMMIResearch 顾问编委,《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及第七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临床以PET/CT、PET/MR诊断为专长,2018年获得“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科研上在多模态分子影像、报告基因显像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4项。2018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 >200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收录>150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规划教材《核医学》(研究生教材)、《分子核医学与多模态影像》(专著);副主编、参编专著及全国规划教材等共20余部;中国大学《核医学》MOOC课程负责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
专业特长:心血管、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的PET分子影像诊断、131I治疗甲亢、甲状腺癌。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核医学党支部书记。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湖北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总干事兼治疗工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11届委员会常委兼治疗学组组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甲状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核学会近距离治疗与智慧放疗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医师定期考核核医学专业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分会常委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第3版、第4版)主编;《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指南(2021版)》通信编委;《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2版)》副主编;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习题集丛书(核医学与核医学技术模拟试卷)主编;《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实体肿瘤技术质量管理核医学专家共识(2019年版)》通信编委;《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主笔;《中国甲亢及其他原因所致甲状腺毒症诊治指南》编委等十多部指南及统编教材的主编、编委。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多项省部级奖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专业特长:肿瘤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在甲状腺癌、甲状腺功能亢进、转移性骨肿瘤、肿瘤靶向治疗、肿瘤粒子植入治疗等方面的核素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协和医院核医学研究副所长、分子影像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及纽约斯隆凯特琳肿瘤中心(MSKCC)博士后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武汉市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核医学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湖北省职业卫生技术评审专家、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专家、武汉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参与编写国家核医学专业质控中心《99Tcm-焦膦酸盐单光子显像诊断转甲状腺素蛋白相关心脏淀粉样变的技术操作规范》、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核医学共识》。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归国人员启动基金等,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科技奖励、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等。被评为2020年度及2021年度两届中国好大夫、2022年度协和名医。
专业特长:甲状腺癌、甲亢、肿瘤骨骼转移、瘢痕疙瘩、皮肤疾病等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复发转移性甲状腺癌靶向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碘-125粒子植入治疗,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核医学PET/CT、SPECT/CT影像诊断。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子影像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协和医院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心脏学组委员、科普与信息传媒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物分会理事、湖北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兼秘书、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分子影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淋巴瘤MDT专委会常委、湖北肿瘤临床学会(ESCO)泌尿生殖肿瘤专委会委员、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EJNMMI)编委、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通讯编委等。主要从事肿瘤、心血管疾病分子影像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包括JNM、EJNMMI等核医学领域顶级期刊;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青年拔尖人才、第五批“武汉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项、EJNMMI 2021年度最佳论文、百篇中华医学优秀论文等。
专业特长: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分子影像。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项目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后。协和医院核医学教研室副主任、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实验学组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分会委员、Am. J. Nucl. Med.Mol. Imaging主编(IF 2.5),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IF10.2)、EJNMMI(IF 9.1)、Molecular Pharmaceutics (IF4.9)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IF 9.1)、View (IF 8.6)杂志青年编委等;获美国核医学会青年科学家奖(SNMMI Ones toWatch 2019)、Michael J. Welch冠名博后奖、华科五四青年奖章(2023)等荣誉称号。长期致力于DNA、单抗等生物大分子核医学影像探针的开发与生物医学应用探索。共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BME;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Angew Chem; Adv Sci;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被引5000余次,H-index为34。获批美国专利1项。先后主持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基金委青年项目、湖北省百人计划、武汉市黄鹤英才、武汉市知识创新专项等7项课题。
专业特长:以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为基础的核医学分子影像探针的研发与转化。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DAAD资助)。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青委副主委、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湖北省卒中学会理事、湖北省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会理事、武汉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中德医学协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从事核医学分子影像工作20余年,在肿瘤、帕金森病、痴呆的PET影像诊断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1项、华科大自主创新基金1项、湖北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基金2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参与成员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5篇。专业特长: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肿瘤的分子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