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 三名工程 详细

柯杨院士临床研究方法学团

发布时间:2024.05.11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柯杨院士临床研究方法学团队”作为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由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联合引进。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已圆满实现第一周期(2017-2022年)工作目标通过验收:

成功建设并运行深圳市第一个临床研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深圳)、深圳市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区域伦理委员会)、深圳市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心、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临床研究院。

已为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进行医学研究监管与支持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围绕区域伦理建设标准、医疗人工智能伦理审查规范、健康医疗数据二次使用和共享规范、科技伦理治理等前沿热点与难点开展9项政策研究,将国内外先进临床研究与伦理管理理论与经验转化为满足深圳监管与服务实践需求,发布《深圳市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规范》、《深圳市注册类药物、医疗器械多中心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联盟工作规则与工作指引》等。

为全市20多家医院及科研机构开展临床研究和伦理审查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服务近500次,包括项目评审、制度建设、伦理咨询、人才培养、监管等。

为全市培养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规范化实施以及伦理审查与管理专业人才超过10000人次。

在第二周期(2023-2028年)的建设中,双方团队将继续围绕深圳现实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开展5大方面工作:

(1)临床研究规范化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

(2)临床研究创新与保障技术支撑体系

(3)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全过程培养体系

(4)临床研究医研企联动服务平台

(5)综合性区域医学伦理服务中心

 

团队成员

柯杨

教授,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原常务副主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女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理事长。

武阳丰

教授,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NIH科学基金、澳大利亚NHMRC科学基金、英国MRC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课题。曾担任WHO心血管病预防、控制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国乔治健康研究所首任所长,也是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

丛亚丽

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丛亚丽教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研究伦理、全球健康伦理和医学专业领域有广泛的研究兴趣。她在生物伦理学领域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作为主要研究者积极工作,领导了来自纽约中国医学委员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维康信托基金等著名基金会和机构的各种研究资助。

何忠虎

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副处长(挂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学研究室副主任、基础教研室副主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委员,北京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2020年获得北京市人才工作局的“北京市百千万人才”,2017年获得北京市卫健委的“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215)人才计划”。

汪海波

博士,研究员,博导,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项目开发与管理部主任。于2014年入选北京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获“百人计划”特聘职位并正式调入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目前的专业研究方向为临床研究(方法)学,主要负责临床研究项目的开发设计工作。

 

姚晨

“临床研究方法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统计室主任,兼任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副所长。曾在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和统计咨询工作16年,2004年8月转业调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统计室工作,主要从事医院临床研究统计设计与分析咨询服务。

高培

研究员,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真实世界证据评价中心主任,2015年获得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人才。2019年获得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共发表论文42篇,累计影响因子891。

 

张海洪

哲学博士,201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受试者保护体系协调员,全面统筹北京大学受试者保护体系AAHRPP(美国受试者保护体系认证组织)国际认证工作,致力于推进保护体系能力提升与制度建设。2015年起担任北京大学研究者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培训负责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研究所受试者保护体系/伦理委员会平台建设主要参加者。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从事科研伦理、公共卫生伦理、生命伦理等教学科研工作。

解武祥

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老年疾病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ACC(2篇)、Science Bulletin(2篇)、JAMA Network Open(2篇)、Age and Ageing(3篇)、Neurology、Stroke、BMC Medicine、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Diabetologia、Psychological Medicine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作为共同作者在Lancet、Lancet Planetary Health、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现任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士(FACC)、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影像学专业委员等,同时担任Science Bulletin杂志执行编委(Executive Editor)、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杂志客座副主编(Leading Guest Associate Editor)、Frontiers in Psychiatry杂志客座副主编(Leading Guest Associate Editor)、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杂志编委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医学科学会牛顿基金、美国米尔斯坦医学基金会老年专项等多项国家和国际项目。

谢高强

研究员,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数据管理部主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临床研究方法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研究数据技术及应用,从事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和开发、数据管理、项目监查、统计分析工作,负责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数据管理团队的组建及发展、SOP的建设及更新、引进开发吸收国际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指导开展数据管理技术服务及相关科学研究。

胥洋

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流行病学,致力于应用真实世界数据采用因果推断的相关方法评价药物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在Diabetes Care,Kidney International、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课题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课题。

阎小妍

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统计部副主任。担任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生物统计部副主任(主持工作)职务,负责部门建设(包括软件、硬件、人才、制度),期间又于2018年5月转入北京大学新体制研究技术系列。

齐惠颖

副教授,信息系统主管,自任职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信息技术和方法如何更好地在医学领域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有数字健康技术应用、智能医学。

李会娟

助理研究员,专业:临床研究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2009年至今就职于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参与了五十余项临床研究项目方案设计、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涉及慢病运动及营养干预、心内、肾内、泌外、普外、肿瘤、骨科等领域。

侯艳

目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统计系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统计分会常委、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中国分会青年常委及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国家药品器械监管科学研究院独立PI、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侯艳,研究员,专业方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及副秘书长、世界中联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分会副秘书长;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预处理与统计中心主任助理等多个社会兼职。

张晓方

助理研究员,教育培训部主任,APEC监管科学卓越中心办公室主任。主管国际创新药物研发和管理高级课程和临床研究设计培训。针对国内医生急需临床研究设计方面培训的现状,组织开发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设计培训。

唐迅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兼职副教授。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青年委员、《Clinical Trials》(中文版)编委等。

朱一丹

博士,助理研究员,20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赴美国杜克大学交流学习1年, 2019年加入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个人研究方向为老年和精神健康流行病学。主要从事临床研究项目开发工作。

于永沛

助理研究员,近年来参与了包括973项目、北京大学临床研究项目及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的统计分析工作;完成数百项商业项目的方案设计、随机化和统计分析工作。

袁亦方

博士,中级,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方向的研究,尤其是高血压和减盐方面的研究,参与多项减盐研究,如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DECIDE-salt随机对照试验。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